提升质量效益 发展现代物流
发布时间:2019-01-11 09:24:22物流业是融合运输、仓储、货代、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,涉及领域广,吸纳就业人数多,其发达程度如何,直接关系着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质量。物流现代化,则是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过程,是物流业持续升级的过程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,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、优化经济结构、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。并强调,在中高端消费、创新引领、绿色低碳、共享经济、现代供应链、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、形成新动能。这些都对我国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。未来一段时期,我国物流业将进入以质量和效益提升为核心的发展新阶段,要坚持效率改进、质量提升和创新驱动,提高物流供给质量,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。
(一)
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,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、转变发展方式、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。我国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业发展,近年来,一系列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接连落地,从出台《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》,到发布《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14—2020年)》,再到印发《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》,这些相继出台的国家层面的政策措施,既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利好,也为中国物流业走向全球奠定了基础。
近年来,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,我国物流业加快发展,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,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着双重作用,是实现低端供需平衡向高端供需平衡有序转变的重要力量。
其一,物流业保持中高速增长。全社会物流总额从2013年的198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29.7万亿元。其中,今年前三季度的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85万亿元。市场规模上,社会物流总费用已超过11万亿元,成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,公路货运量、铁路货运量、港口货物吞吐量多年来居世界第一位。有报告显示,当前物流从业人员已达203.3万,相较于10年前已增长近13倍。基本上每10000个快递就可带动一人就业。
其二,物流业降本增效取得明显成效。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,物流费用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,物流运行效率进入快速提升期。与此同时,物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,工业品物流中的高端物流持续快速增长,装备制造、高新技术产业的物流需求增长10%以上。与消费相关的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也保持了30%以上的高速增长。
其三,物流企业集群效应初显。目前,我国物流园区初具规模。全国A级物流企业超过4600家,一批物流企业集中上市,圆通、中通、申通、韵达、顺丰五家上市的快递企业,市值总计超过3000亿元。这些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与联盟合作预示着平台经济、智慧物流、物流金融、现代供应链等正逐渐形成行业发展的新动能。全国运营、在建和规划的各类物流园区达1000多家,园区服务功能日益完善,与实体经济对接趋势明显,涌现出了一批货运枢纽型、生产服务型、商贸服务型、口岸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。
(二)
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随着物流行业升级、电商迅速成长,近年来我国物流质量和效率逐步提升,但总的看,中国物流大而不强、成本高、质量效益不佳的粗放特征明显,物流绩效尚待提升。破解这些难题,需要我们全面改善物流绩效,在创新体制机制、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、完善落实物流管理支持政策上下功夫,切实打造现代物流业。
物流业具有主导商品交易和利润分配的天然优势。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,现代物流业正在向“全球化、网络化、信息化”方向发展;物流企业向集约化与协同化发展。未来,我国物流业发展不仅要与国际接轨,而且还要为国家战略提供重要支持,物流业的集聚发展必须以推进新型工业化、城镇化、信息化、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为前提,服务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、自贸区建设、服务业发展、民生农产品流通、铁路公路体制改革等。
在这一过程中,第一,要用好创新的力量。要把创新作为发展第一动力,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,借助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理念,落实“互联网 ”战略部署,推进互联网与物流产业深度融合,整合商品货物的产、供、销、储、运等各种资源,大幅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,提供低成本、高效率、多样化、精细化的物流服务,推动以新技术、新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形成;加大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投入力度,促进物流机械化、自动化、智能化发展。第二,要坚持可持续发展。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,物流业要着眼于生态文明、环境友好、资源节约和安全等,推进绿色、低碳和可持续发展,推广使用清洁能源,推行绿色运输、绿色仓储、绿色包装和绿色配送,最大程度减少物流活动的负面影响。第三,要强调全球化视野。要把握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变化的新特点,深化国际合作,打造全球物流和供应链体系,主动参与国际大分工,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,实现中国物流业的全球网络、全球服务、全球解决方案。特别是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,我国物流业要加强沿线国家产业布局,建设与国际贸易需求相配套的国际物流服务网络,从而切实提升国际物流话语权。(作者单位: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