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急物流建设刻不容缓
发布时间:2019-01-11 09:21:57 随着自然灾害、事故灾难、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多发、频发,我国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,亟须加快构建完善的应急体系,不断提高应对能力。应急物流作为应急体系的重要支撑和“制约因素”之一,迫切需要全面建设和大力发展。
应急物流基础建设存五方面不足
近年来,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,有效处置了2003年“非典”疫情、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、2010年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重特大突发事件,在应对过程中,应急物流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、维护社会稳定、提升执政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组织“乱”、响应“慢”、资源“缺”、能力“弱”等突出问题,究其原因,是应急物流基础建设不够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:
一是运行体制机制不健全。应急物流涉及多部门、多领域,需要强有力的统一指挥调度,然而,由于目前应急物流没有明确的牵头部门,每次应对突发事件多是临时指定,因此,平时各部门缺少相互之间的协调,这不仅影响了平时的协同建设,也不利于应急情况下的默契配合。
二是物流设施应急保障能力不强。运输通道应急能力总体偏弱,公路抗损毁性和联通性较弱,支线机场数量不足、通航能力差,主要干线或重点区段的铁路运输瓶颈问题突出;应急仓储、转运设施建设滞后,应急保障能力不强,无法按需进行应急物资的分类包装、标识设置、集配装箱。
三是应急物流技术装备相对落后。重型、两栖等特种应急物流载运投送装备和全地形、野战化、高速化的装卸搬运机械设备配备不足;应急物资组配、包装、标识等技术水平较低;无线射频识别、卫星定位导航等先进技术在应急物流中的应用不够。
四是应急物资储备缺少统一协调。应急物资储备缺乏系统优化和统筹安排,各部门、各行业自成体系,缺少统一的组织领导和规划管理,库点布局不尽合理,资源信息不能共享,应急物资品种覆盖面较窄,数量规格动态调整难度大。
五是应急物流队伍建设相对滞后。尚未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的应急物流企业队伍,应急物流力量调用缺乏必要的法规保障和预案支持,缺少鼓励引导物流企业积极参与的经济补偿机制;应急物流专家资源整合不够,在辅助决策、专家咨询等方面尚未形成合力;志愿者力量运用研究不够,配套保障和对接措施不够得力,缺乏有效的应急培训机制和整合调用预案。
应急物流建设备受关注
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震灾之后,应急物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,尤其是各级政府对此高度重视,先后出台了诸多政策、法规和标准规范。
2009年3月《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》将“应急物流”列入九大重点工程和七个专项规划,标志着应急物流已纳入国家战略决策;2011年3月,商务部等在《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》中提出了“完善应急物流运行机制”的要求,明确了相关建设任务;2014年10月《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14—2020年)的通知》再次将“应急物流”列入十二大重点工程;2014年12月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》中将应急物流列为“应急服务”重点方向之一;2014年12月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促进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14-2016年)的通知》中,将“完善应急物流体系”作为加快推进物流业重点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。
应急物流建设的重中之重
应急物流建设应遵循“问题导向、全面统筹、急用先建”的原则分步展开,当务之急主要应完成三项任务。
一是着力健全应急物流体制机制。明确各级政府应急物流牵头部门,规范应急物流管理的职责任务,建立健全分级负责、属地管理、条块结合的应急物流管理体制。探索建立应急物流协调联动机制,规范应急物流统筹建设、专题会商、信息共享、管理训练、动员调用、协调联动等相关活动。建设应急物流信息平台,优化信息流程、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,实现相关信息共享共用。
二是加快构建应急物流网络体系。按照“全域覆盖、及时高效,优势互补、适度冗余”的原则,依据“平时服务、急时应急”的要求,着眼应急物资临时筹措、仓储、集配和中转等功能发挥,通过整合现有、适当改造、补点新建,构建分级部署、系统配套、覆盖全域的应急物流节点体系。同时,通过统筹规划、固强补弱,落实应急要求,整合现有的物流通道,研发、配备应急运输装备、器材,强化应急物流全天候作业能力训练,构建航空、铁路、公路相结合的应急物流通道体系。
三是加快建设应急物流专业队伍。通过评估认证和必要的应急能力建设,构建相对稳定的应急物流骨干企业队伍,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及时响应,快速转换;进一步加强公路、铁路、航空应急保障队伍建设,提高应急情况下的抢通保通和干线运输能力;建立应急物流决策咨询专家团队,为应急物流指挥调度和运行管理提供辅助决策和智力支持;探索建立以物流从业者为主的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,加强志愿者应急物流业务技能培训,建立应急物流志愿者队伍。